清华大学教授 申卫星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于法律人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重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同时,也阐述了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理由和工作思路,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根本遵循要求,以及今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工作要点。其中既重申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战略决策,也在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背景下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下面谈两点体会:
一、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形成的经验总结,是所有中国人的最大共识,也是所有法律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今年工作要点,提出了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修改宪法时正式把第5条第1款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数十年奋斗已经形成。而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依法治国”变为“全面依法治国”,从最初的单一概念,发展成为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涉及面广的表述,同时包含着具体可行的举措。我们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公民的守法意识在这数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法治建设是一项极具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复杂工作,我们政府的法治能力、企事业单位的法治敬畏、公民的法治素养等方面还时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些都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需要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适逢其时。
对于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还具体指出:要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由此可见,法治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变化,这些背景和需求的变化又会提出新的法治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跟进。例如,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就引发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网上信息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绿色上网,以及法治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新问题,法学界最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法研究热潮也是在推动法治建设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在我国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时,就需要注意法治建设的阶段性,定期组织对已颁布法律实施效果的审查评估,通过法律的不断修订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
作为法学院的管理者和教师,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好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到访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对法学教育提出系列要求之后,再次对法学教育作出明确的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讲话中提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此,清华大学法学院在今年的6月22日专门举办了清华大学第一届实践型法学教育高端论坛。相比于去年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更加重要的寄托,要求通过法学教育来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和作风过硬的法治工作队伍。对此,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今年5月15日专门带队到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完善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法治中国的建设。清华大学已经在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法学学科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法学院也正在积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各法治工作部门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备受鼓舞,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法学教育的系列要求。9月9日即将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世界法治论坛,我们也将与国内兄弟院校的法学院和国外著名高校的法学院一道探索法学教育对法治国家和法治世界的贡献方法,也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继续支持。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前所未有地倡导依法治国,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法学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清华大学法学院已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之中,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主动积极性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和不断提高。接下来,我们清华大学法学院将通过一系列专门的工作来贯彻落实此次重要讲话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今后的各项工作安排。
(编辑/赵惠)